2025年8月底富隆咨询,以色列在赞比亚的首都重新升起国旗,并重新开设了已经关闭了52年的大使馆。以色列外交部长萨尔表示,这是“以色列重返非洲”,但这一言论背后,更多的是以色列迫切的需求。
当下的以色列,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局势。加沙冲突已经持续了近两年,造成了大量巴勒斯坦人伤亡,联合国指责以色列的行为涉嫌“种族灭绝”,全球对其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在这种国际孤立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愿意恢复与以色列外交关系的国家,都显得格外重要。而赞比亚,作为南部非洲的一个国家,成为了以色列在非洲扩展影响力的关键一环。
那么,为什么以色列要在非洲加大布局?
理解以色列为何选择赞比亚,必须先看看它的邻居——南非。南非是一个深受种族隔离历史影响的国家,它对于巴勒斯坦的遭遇有着深刻的同情。南非的国父曼德拉曾经说过:“没有巴勒斯坦的自由,我们的自由就不完整”,这句话也早已成为了南非的官方立场。正是南非将以色列告上国际法庭,指控以色列在加沙实施“种族灭绝”,给了以色列沉重的一击。
展开剩余84%在以色列看来,南非是非洲大陆上反对以色列的领头羊。为了打破非洲对它的集体抵制,以色列决定从南非周围的国家入手,逐步瓦解这一抵制。赞比亚,作为南非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中的重要盟友,成了以色列的最佳突破口。通过与赞比亚加强关系,以色列可以在南非的“后院”制造一些不稳定因素。南非如果再想领导反以阵营,首先要考虑自家后院是否稳固。
对于赞比亚来说,从以色列那里获得投资和援助,必然会影响其在许多问题上的立场。如此一来,赞比亚也不容易公开反对以色列。
以色列在非洲的布局远远不止通过外交来拉拢国家,它采取的是一套精心设计的“组合拳”。其中,援助是其打开市场的敲门砖,军售则是关键的捆绑带。而更深层次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难以言说的秘密。
非洲许多国家都面临贫困、疾病和内乱的挑战。以色列的援助机构“马沙夫”(Mashav)专门针对这些问题,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改善水资源和提高医疗水平。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在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等国家取得了显著成效,帮助当地解决了实际问题。赞比亚此次也收到了以色列人道组织捐赠的医疗设备,同时,赞比亚的农业学子还获得了赴以色列培训的机会。
然而,这些援助与世界银行、美国等国投入的数十亿美元援助相比,仍然显得微不足道。以色列真正的“硬通货”,是武器和先进的监控技术。数据显示,喀麦隆、尼日利亚、乍得,甚至公开反对以色列的南非,曾经都是以色列武器的买家。对于那些面临内乱和恐怖主义威胁的非洲国家来说,以色列的无人机、监控系统以及军事培训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通过向非洲各国提供先进的武器和技术,以色列不仅能大赚一笔,还能将自己嵌入这些国家的安全架构之中。这样一来,其他国家的军队若依赖以色列的装备和技术,就不太可能在国际上对以色列展开激烈的批评了。
但比军售更为隐秘和黑暗的,是一些被曝光的“秘密计划”。有报道称,以色列曾与南苏丹及索马里兰的官员秘密磋商,计划将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强制迁移”到这些地方,以此换取这些国家的外交承认。虽然相关方否认了这一说法,但这一传闻本身就暴露了以色列在处理巴勒斯坦问题时可能采取的极端手段。
事实上,以色列在非洲曾经历过一段“黄金时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国家掀起了独立浪潮,作为一个刚刚摆脱外族统治的国家,以色列成功与大多数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联合国赢得了大量支持。转折点出现在1973年的“十月战争”,以色列在战争中对埃及(一个非洲国家)进行军事打击,导致整个非洲大陆把以色列视为侵略者。乌干达率先带头,二十多个非洲国家相继与以色列断交,以色列瞬间成为了非洲的“弃儿”。
如今,历史仿佛在重演。加沙战争使得以色列再次成为了全球指责的对象,而非洲尤其是非洲联盟(AU)的立场则显得异常坚定。最近,尽管以色列终于获得了非盟的观察员地位,但却遭遇了暂停,其外交官甚至被当众“请”出了非盟会场,场面相当尴尬。这表明,非洲主流对以色列的排斥情绪依然深厚。
面对这种局面,以色列只能选择“孤注一掷”。它不再寻求非洲所有国家的普遍接纳,而是采用精准突破的方式,通过利益诱惑、分化策略和紧密捆绑,争取那些国家的支持。2023年底,联合国就一份谴责以色列的决议进行投票时,赞比亚、南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六个非洲国家投了弃权票,这为以色列带来了些许希望。
然而,以色列在非洲的外交努力充满了不确定性。它的策略高度依赖于一些非洲政府可能出于短期利益而调整立场,但非洲民间社会的态度却日益坚决。分析人士穆罕默德·德赛指出,近几个月来,支持巴勒斯坦的民间运动在非洲各地迅速增长,从南非到肯尼亚,民众表达支持巴勒斯坦的行动愈加频繁。这才是以色列面临的真正难题:政府可以因现实利益调整立场,但民众的情感倾向往往更为持久。许多非洲民众因历史上曾经受过殖民压迫,容易对巴勒斯坦人的困境产生共鸣。如果政府的政策与民众情感不符,长远来看可能引发反弹。
虽然以色列希望通过在非洲的外交活动突破国际孤立,然而成功的关键可能并不在于争取多少政府的支持,而是能否真正获得非洲民众的理解和支持。现在来看,以色列的外交努力似乎并未触及到这一层面。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张骞不仅通过军事和经济合作促进与西域国家的关系富隆咨询,还注重建立信任和长期的合作。单靠利益维系的关系,一旦形势变化,就难以持久。以色列今天在非洲的外交,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
发布于:天津市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