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德国向6名乌克兰籍嫌疑人发出的逮捕令,使得北溪管道爆炸事件重新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起事件已经沉寂了三年聚宏鑫操盘,但调查结果揭示了一些新线索——这些嫌疑人持假名护照,经由波兰入境德国,租用一艘帆船在波罗的海投放了高爆炸药,成功摧毁了四条北溪管道中的三条。事件的幕后主使谢尔盖已经在意大利被捕,部分嫌疑人还被发现与乌克兰的情报部门有牵连。
随着这一蓄意破坏行为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中俄两国签署了一项新的能源合作协议,这条贯穿亚欧大陆的能源大动脉正以更强大的姿态重新塑造全球能源格局。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22年9月26日。北溪-1和北溪-2管道在丹麦和瑞典附近的海域发生了剧烈爆炸,三条管道严重泄漏,天然气喷涌而出。根据事后的测算,这场爆炸释放的甲烷量达48.5万吨,占2022年全球人为甲烷排放的0.1%,相当于欧洲每年天然气消费量的7.5%。这种巨大的排放量对全球气候的负面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展开剩余81%除了环境危害,这起爆炸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爆炸发生后的三个月内,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了68%。德国、法国等国的电力价格平均上涨了32%,而一些能源密集型行业如化肥、钢铁等,因能源价格暴涨被迫缩减产能,整个欧洲经济遭遇重创。这场灾难也彻底改变了欧洲的能源格局。
进入2025年,俄乌间的输气协议正式到期,俄罗斯通过乌克兰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时代宣告结束。目前,只有“土耳其溪”和“蓝溪”两条主要管道仍在运行。尽管欧盟表示,成员国已经将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从40%降到了8%,但一些中东欧国家,尤其是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依然面临困境。斯洛伐克曾有65%的天然气需求依赖乌克兰的过境管道,而匈牙利虽然可以通过“土耳其溪”获得供应,但也不得不承受价格飙升的压力,甚至摩尔多瓦还出现了数万家庭断暖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成为了最大受益者。爆炸发生后三个月聚宏鑫操盘,美国液化天然气(LNG)的出口量激增了23%,其对欧供应的天然气价格涨幅也达到了45%。2023年,美国LNG占欧盟天然气进口总量的46%,几乎翻了一倍。
在这种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的加深显得尤为重要。2025年,两国签署了一项新的合作协议,主要聚焦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升级与扩容。中俄东线管道全长8111公里,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出发,经过布拉戈维申斯克,穿越黑龙江进入中国,最终抵达上海。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与中国境内的管道无缝衔接,形成了世界上最长的跨境天然气输送系统。
这一新协议的签署,使得中俄东线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作为全球最具技术挑战的管道工程之一,中俄东线的建设本身就是对全球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中国境内段的管道全长5111公里,其中北段需要穿越-40℃的多年冻土和水网沼泽,南段则面临着长江盾构穿越的难题——这个隧道水平长度达10.226公里,管道埋深超过60米。施工团队采用了X80高钢级管道全自动焊接技术,突破了多个技术瓶颈。
更为关键的是,这条管道在全程实施了数字化管理。每根钢管、每道焊口都有专属二维码,焊接设备实时上传工艺参数,管理人员可随时远程监控施工进程,这种精细化的管理确保了管道的高抗风险能力。
2024年12月,管道全线贯通,年输气能力提升至380亿立方米。而到2025年1月至5月,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已达到161.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29.4%。这一数字证明了管道运营的稳定性和其重要的能源供应保障作用。
新的合作协议还明确了未来五年的扩容计划,包括增加大庆至哈尔滨的支线管网,建设盐穴储气库,增强调峰和保供能力,并将管道与大连、唐山等LNG接收站联通,形成了“管道气与LNG”双保险模式。这种多元化布局与北溪管道依赖单一海底线路的脆弱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2025年美国LNG出口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以上,而中俄东线管道的稳定运行正在打破美国在能源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对中国而言,这条管道每年输送的清洁能源能够替代数千万吨煤炭,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而对俄罗斯来说,在对欧洲输气通道逐渐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市场成为了其能源出口的稳定支撑。
最为重要的是,中俄能源合作所建设的陆上管道通道,避免了复杂的地缘政治纷争海域的干扰。管道经过极寒气候和地质灾害等多重考验,安全性得到了充分验证,成为全球能源运输安全的新典范。
尽管北溪管道爆炸留下的生态创伤尚未完全愈合,波罗的海底的残骸依然警示着全球能源设施面临的人为威胁,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凭借着每天超6000万立方米的输气量,正源源不断地为亚欧大陆输送着稳定的能源。
从2014年签署协议,到2025年协议升级,这条跨越十年的能源大动脉,不仅见证了中俄合作的深化,也在动荡的国际格局中,为全球能源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发布于:天津市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